翻看自己的衣櫃,有線條簡單的背心式運動內衣;只遮住下乳的半罩式精品內衣;也有鋼圈都已凸出的過季內衣,而這每一件內衣,都代表著不同樣貌的你。
這些內衣除了受到流行趨勢的影響外,更多的是女性在社會上、文化上的身分及心態轉變。今天,我們將帶你認識台灣這一百多年來,內衣是如何從束縛女性身體的象徵,到如今進化為展現魅力的來源。
▲從內衣款式中,可以了解女性的多元面貌
日據時的台灣:阿嬤的布辣甲 bu-là-jià
被日本統治後的台灣,在服飾上也逐漸現代化,唯獨女性內衣沒有進步。當時清末的肚兜沒落,現代式的罩杯內衣還沒傳進台灣,那時的女性,就只能穿著手工縫製的棉布內衣。
因為政局混亂,許多台灣人連三餐都成問題了,哪還有錢添購內衣呢?於是當時的女性,就只是將麻布袋縫製成背心狀,緊緊遮蓋住胸部而已,完全不具伸縮性,也沒有「罩杯」的形狀概念。
光復後的台灣:有錢人穿的手工內衣
台灣光復後,紡織業開始蓬勃發展,商家開始出現大批且便宜的成衣,女性也不再撿布袋回來縫製內衣,改以購買為主。
此時的內衣已經有隆起的罩杯狀,且罩杯的形狀多呈現「螺旋狀」或「放射狀」,以此型塑胸部,達到集中托高的效果。但是一件手工內衣,要價五千塊,只有官太太、影星、歌星或是富家小姐,才有財力買得起手工內衣。
西化後的台灣:第一個在地品牌「櫻桃牌內衣」
1963 年後,台灣在地工廠小規模量產「櫻桃牌胸罩」,但隨著德商黛安芬與日商華歌爾進駐後,櫻桃牌胸罩沒落,台灣的內衣市場也由過往的手工縫製,轉為品牌化的機械式生產,而女性對於內衣的看法也就此改變。
國際內衣公司透過媒體傳播,將內衣塑造為女性表現性感的衣著,鼓勵女性勇於展示魅力表達情慾。
多元化的台灣:內衣也是穿搭的一部分
隨著全球貿易發展,除了黛安芬與華歌爾來台深耕外,多家歐洲精品內衣也開始來台設立分店。此時,女性對於內衣的定位,也由貼身衣物轉變為時尚穿搭的一環。現代女性穿著內衣,不再只是追求豐盈胸型,而是將內衣視作自信源頭。馬甲外穿、內衣外露、單穿運動內衣或是小露肩帶等穿搭,在今時今日早已成為流行。
▲內衣是成熟、自信的來源(圖片來源:ilina)
你的衣櫃中,是不是也擺著許多不同款式的內衣呢?
國小剛發育時,青蘋果綠的育胸內衣;青春期時,五顏六色的可愛內衣;到如今有了歲月歷練,只想穿著舒適的無鋼圈內衣。
「內衣」的演變,不僅象徵著女性地位的轉變,同時也代表著女性在每個世代、年紀的成長。每一件內衣,都是成熟的標記,我們不再擔憂別人的眼光,而是從內衣開始,由內而外喜歡多元面貌的自己。
延伸閱讀: